比赛评委团将由新加坡及海外音乐家组成担任。
评委有权在比赛的任何阶段停止参赛者的演奏。
各组别的冠、亚、季军获奖者将在决赛时由评委团决定。
卓越组的初赛将通过盲听提交的录音进行。此次的评决为独立进行,而评委团的决定将会是最终的成绩结果。提交的视频是为确保其真实性,只有进入半决赛及决赛的参赛者才会进行现场比赛。
评委团若认为参赛者达不到比赛水平,该项目的奖项可能从缺。
评委团持有最终决定权。任何争议或来函概不受理。
曹蕴,上海民族乐团⾸席扬琴演奏员、国家⼀级演奏员、中国乐器协会扬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扬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及上海⾳乐家协会⺠族管弦乐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
2000年毕业于上海⾳乐学院,并荣获“上海市⾼校优秀毕业⽣”称号,曾先后师从郭敏清、洪圣茂、成海华、项祖华诸位教授。2003 年担任上海⺠族乐团扬琴声部⾸席⾄今。⾃ 2003 年起,为已故著名⼆胡⼤师闵惠芬⼥⼠担任扬琴伴奏近⼗年。2006年,荣获由中国⾳乐家协会⺠族管弦乐委员会主办的“⾸届海内外江南丝⽵邀请赛”⼀等奖。2008年3⽉,在上海东⽅艺术中⼼举办由闵惠芬⼤师为其命名“扦舞·弦吟·⼼韵”个⼈扬琴独奏专场⾳乐会。
2008年5⽉成功⾸演由挪威作曲家Nils Henrik Asheim先⽣根据《天涯歌⼥》为素材所创作的扬琴与⻄洋管弦乐队协奏《Close at Distance》《咫尺天涯》。2013年,作为上海⺠族乐团江南丝⽵⼩组成员,获得由⽂化部主办的中国⺠族器乐⺠间乐种组合展演的最⾼奖项——最佳演奏奖。
除了千逾场的舞台实践及多次国外演出,她还致⼒于海派扬琴的推⼴和传播,并多次跨界演出。曾移植改编多部外国经典作品,以扬琴版《引⼦与回旋幻想曲》为代表的独奏作品,已出版并成为专业教学曲⽬。
自5岁起,戚羽彤受父亲——琵琶演奏家戚兆铭先生的熏陶,开始学习古筝、竖琴、钢琴及各类华族弹拨乐器,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显露出音乐的天分。启蒙后,她秉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刻苦训练,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培养了出众的音乐涵养。这期间,她在多项国家比赛中名列前茅。十二岁便成为人民协会华乐团(现新加坡华乐团)古筝客卿,随后加入新加坡青年华乐团演奏古筝和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竖琴。1995年获颁新加坡公共服务奖学金,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主修指挥,副修钢琴和竖琴。
自1999年起,戚羽彤任教于母校南洋女中,曾担任美育部主任、才能发展部主任和南中华乐团指挥。从事音乐工作的她严以律己,精益求精,致力于开拓南中音乐、美术课程,策划、推动南中各个表演艺术团体的全面发展。她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南中华乐团在她的专业指导和高水准要求下迅速发展。在任期间,她以娴熟与充满激情的指挥,带领南中华乐团获得新加坡青年艺术展演会荣誉金牌,把南中华乐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支有素质,并以深刻细腻的音乐表现著称的本地学生乐团。戚羽彤现任新加坡教育部表演艺术助理司长。
自5岁起,戚羽彤受父亲——琵琶演奏家戚兆铭先生的熏陶,开始学习古筝、竖琴、钢琴及各类华族弹拨乐器,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显露出音乐的天分。启蒙后,她秉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刻苦训练,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培养了出众的音乐涵养。这期间,她在多项国家比赛中名列前茅。十二岁便成为人民协会华乐团(现新加坡华乐团)古筝客卿,随后加入新加坡青年华乐团演奏古筝和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演奏竖琴。1995年获颁新加坡公共服务奖学金,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主修指挥,副修钢琴和竖琴。
自1999年起,戚羽彤任教于母校南洋女中,曾担任美育部主任、才能发展部主任和南中华乐团指挥。从事音乐工作的她严以律己,精益求精,致力于开拓南中音乐、美术课程,策划、推动南中各个表演艺术团体的全面发展。她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教导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南中华乐团在她的专业指导和高水准要求下迅速发展。在任期间,她以娴熟与充满激情的指挥,带领南中华乐团获得新加坡青年艺术展演会荣誉金牌,把南中华乐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支有素质,并以深刻细腻的音乐表现著称的本地学生乐团。戚羽彤现任新加坡教育部表演艺术助理司长。
黄桂芳,当代杰出的三弦演奏家。13岁从上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正式学习三弦专业,师从三弦泰斗肖剑声教授。198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
1997年10月加入新加坡华乐团任三弦兼阮演奏家,现担任新加坡华乐团三弦首席和弹拨乐声部长职位。
黄桂芳曾在1982年全国首届民族器乐观摩大赛中荣获三弦优秀表演奖、1995年“富通杯”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中获得三弦组第一名、同年被文化部评为北京市先进文艺工作者。1982年至1997年间多次受文化部委派出访世界多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参与了大量的影、视、唱片的录制工作,为中国的影视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此期间,她还参与了一系列的室内乐创新实践,包括加入刘德海先生组建的“五朵金花”弹拨乐五重奏组合、“九芳”室内乐团,以及“爱乐女”室内乐团。这些经历让她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吸取了大量艺术养分,开拓了三弦的演奏艺术风格。
黄桂芳在她的艺术生涯中与许多著名指挥家合作,并演出了大量的三弦经典作品,其中包括世界首演的《苏小小》、《刘胡兰》、《海神》、《一线天》、《草原》等作品,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赞誉。她的三弦演奏技术全面,功底扎实,在演奏风格上不拘泥于传统,努力尝试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展示了三弦在艺术表现上的丰富多面性。她的演奏音色淳美,深邃细腻,充满激情而富有感染力。
蒋国基,著名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文旅部尖子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聘任教授、浙江交响乐团顾问。中泰街道中国笛子之乡紫金村名誉村民,巨笛发明者。师从于赵松庭先生。曾任浙江歌舞团民乐团团长,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会长。被国内外报刊誉为“不可多得的神笛”,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
曾在G20峰会间,为各国总统太太团演出。创作改编数十首笛乐作品,出版著作三部,并在《中国音乐》《乐器》等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十余篇。其中成名曲《水乡船歌》自2012年起纳入人教版小学教科书。
新加坡唢呐/管学会会长、新加坡华乐团唢呐/管声部首席,管子第一位演奏硕士。个人传略被《国乐典藏》 《华乐大典》收录。靳世义自幼显露音乐才华,曾师从张宝岭、刘凤桐、胡海泉、胡志厚、张计贵、曹建国。十二岁被中国电影乐团破格录取。198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1992年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受聘担任这所著名音乐学府器乐系讲师。
从1989年至2000年间,相继在北京、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作为独奏家,他曾受邀参加台湾传统艺术季、 韩国管乐艺术节演出,并获得全场最佳表 演奖。他也曾创作、编曲《西域梦寻》、《赞家乡》、 《天黑黑》 、《嘻哈乌节路》、《滨海湾之风》 、 《小白菜》、《家后》、《西出阳关》等多首唢呐管子曲。他和新加坡华乐团低音唢呐演奏家刘江在传统管基础上改良的新管 SINGuan, 己获得专利,并且已经在华乐团使用,获得了音乐界专家学者们很高的评价。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会员的罗伟伦,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教授和杜鸣心教授。先后担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职作曲家、香港演艺学院讲师、新加坡华乐团驻团作曲家。
作品超过200部,从电影到华乐合奏,风格多样、涉猎范围甚广,曾多次获得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新加坡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以及新加坡华乐团颁发的作曲奖项。除了作曲与音乐教育之外,罗伟伦也热心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担任香港、台湾的作曲比赛评委、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以及教育部举办的华乐比赛评委。
2017年荣获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新加坡文化界的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
李宝顺自幼随兄学习小提琴,后学习二胡。1978 年考入福州军区空军文工团。1983 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本科,师从著名弓弦大师刘明源。1987 年毕业,任职中央民族乐团。1988 年担任该团二胡首席。1995 年任中央民族乐团代首席。同年,担任由中、日、韩音乐家组成的亚洲乐团首席。
李宝顺年少时便以出众的琴技活跃于舞台,并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获奖。他经常参加各种重大演出,先后赴亚、欧、美多个国家。他也曾多次与不同乐团及多位著名指挥家、著名作曲家合作,演出协奏曲与独奏曲。1997 年加入新加坡华乐团并担任乐团首席至今。
新加坡指挥家连汶华被誉为亚洲当代⾳乐的杰出诠释者之⼀,以其⻛格多样性和情感表现⼒⽽备受赞誉。因其卓越成就,他受邀指挥新加坡交响乐团,为滨海艺术中⼼20 周年庆典的标志性⾳乐会执棒。⾃2021 年 起,连文华创立并担任Wayfarer Sinfonietta的艺术总监,将该乐团打造成新加坡⾳乐界的⼀⽀活跃⼒量,以艺术卓越和⼤胆的编排闻名。2023年,他被任命为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的客座指挥,并在2024年成功 与新加坡华乐团⾸演后,多次受邀回归指挥。此外,连汶华迅速崛起为歌剧指挥, 时常与新加坡抒情歌剧团 和The Opera People等剧团合作,执导⼴受好评的制作。
连汶华的国际指挥⽣涯涵盖了与亚洲、欧洲和美国众多著名乐团的合作,包括四川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弗罗茨⽡夫NFM 爱乐乐团和罗切斯特爱乐乐团等。他曾担任波兰国家⼴播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并在理查德·施特劳斯⾳乐节担任助理指挥。他还参加了多项著名⾳乐节,并师从传奇指挥⼤师如伯纳德·海丁克和彼得·艾特沃什。此外,他在2018年荣获安塔尔·多拉蒂国际指挥比赛的第⼆奖。
连汶华致⼒于培养下⼀代⾳乐家,⾃2019 年起担任杨秀桃⾳乐学院指挥系教师 ,并于2024 年受聘为泰国⽢拉雅尼⾳乐学院的特邀讲师。他拥有伊斯曼⾳乐学院的管弦乐指挥博⼠学位。
林向斌,新加坡华乐团低音笙演奏家、全职音乐工作者。涉略范围包括演奏、指挥、指导与作曲等。中学时期开始学习笙演奏,启蒙老师是黄国财先生。他也曾向李新桂、靳世义和丁怀成先生学习唢呐演奏。 15岁开始经常参与人民协会华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前身)的演出。1996年加入人民协会华乐团成为全职乐员,1997年考入新加坡华乐团。
作曲方面也曾向潘耀田和陈灿汶先生学习和声。作品包括:《乌天蓝调》(吹打乐)、《鼓动的旋律》(2001国庆汇演)、《序曲2004》(2004年全民共乐)、《梦之峇厘》(合奏)、《夏·雨天》(弹拨、竖琴、大提琴六重奏)等等。2002年获得福建会馆文化奖学金到捷克参加指挥工作坊,向葉聰、Johannes Schlaefli、Kirk Trevor 等导师们学习指挥。
林傅强,艺术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华乐团二胡副首席、新加坡华乐团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新加坡华乐总会秘书长,新加坡华乐发展研究学者。“青年文化艺术奖”及“新加坡杰出青年奖”得主,获颁中国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先进个人奖”,新加坡华乐团“表彰奖”。
承载着几十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积累和经验,担任国内外华乐比赛评委、研讨会、工作坊、讲座、讲学、演出,担负策划音乐会和华乐节等艺术活动,对新加坡华乐发展的研究及导向具有清晰的理解和认知,致力于新加坡华乐文化发展研究。出版论著《视域下的新加坡华乐发展路径》、撰写发表论文《论刘天华在二胡教学上的历史贡献与意义》、《新加坡华乐总会的软实力-总会团结发扬在地华乐的精彩10年》、《南洋风格华乐》、《华乐教父郑朝吉》,音乐评论及乐评等文章。
专家评论:[林傅强师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永德教授,奠下扎实演奏技巧,音色饱满、感情丰富细腻,是本地二胡演奏家中的佼佼者] 、[林傅强先生是一位非常能代表新加坡人文素质的优秀音乐家,接受过中西方良好教育,并对音乐有敏锐的触觉及表现出富时代气息的想象力] 。
洁莹的职业⽣涯跨越不同领域,包括艺术、⼴播与教育,其作品曾在堪⻉拉国际⾳乐 节、美国纽约卡内基⾳乐厅、⽇本宝冢国际室内合唱⽐赛、新加坡国际⾳乐节和新加 坡华族⽂化中⼼“华彩”的舞台上表演。合作团体包括新加坡华乐团、⿍艺团、猴纸剧坊、台湾天⽣歌⼿合唱团、新⼭室内合唱团及中国杭州极光合唱团等。2018年为新加坡教育部主办的新加坡⻘年节艺术展演汇创作合唱指定曲⽬《⼩红点》,深获好评。2020年受委约创作华乐团指定曲⽬《饮⽔思源:⽜⻋⽔》,2024年再度被挑选为指 定曲⽬。
她是新加坡包容性乐团-紫⾊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兼驻团作曲。除了⾳乐编创,也带 领乐团和⼩乐队参与包括2017年国庆庆典、2024年新传媒农历新年除⼣特备节⽬等 多项演出。2019年担任猴纸剧坊⼗周年团庆华语⾳乐偶剧《花田错》⾳乐总监、2017 年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放邻⾥“委约节⽬《玩。⽵》艺术总监、2016年出任国家艺术理事会与滨海湾公园联办的“古今秋⽉:艺汇滨海湾”传统汇演艺术顾问。2024 受新加坡作家节邀请,担任“听⾬的⻘涩年龄:探索淡莹的⽂字世界”特展策展⼈。
洁莹不时撰写乐评,曾为全国华乐⽐赛(新加坡华乐⽐赛前⾝)和新加坡⻘年节艺术 展汇演担任评委。
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贵州大学客座教授,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罗晶古筝艺术团、和风韶华筝乐团艺术指导。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何宝泉,孙文妍伉俪。曾任职于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并任筝首席。在港工作期间仼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她培养的学生曾多次在重大赛事中获奖,如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曾文华奖)、敦煌杯古筝比赛、白玉兰国际大赛等。
她于1989 年获ART 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少年专业组第一名。1993 年起连续四届参加「上海之春」展演,并获音乐表演奖。1995 年获文化部主办的东方杯全国古筝比赛青年组二等奖。1999 年于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之后于香港、台湾、上海、扬州、四川、西安等地举办独奏音乐会,曾先后出访欧洲、亚洲、澳洲、北美洲、台湾和澳门等二十几个国家及地区。
她曾首演作品有《茉莉芬芳》《姊妹歌》《临安遗恨》(1992 年)、《山水》(2001 年)、《牡丹亭》(2006 年)、《西施》(2010 年)、《靜好,靜好》(2013 年)、《英雄泪》(2021 年)、《江河风云》(2023 年)、《雅歌》(2024 年)。录制的个人专辑有《罗晶古筝专辑》、《浏阳河》、《恒春耕农歌》、《川江情》、《月儿高》、《将军令》、《高山流水》及《筝缘》等几十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曾先后参与出版了《顾冠仁重奏集》(2021 年)、《筝技小曲》(2022 年)、《上海音乐学院考级曲集》(2024 年)、《上海浙派箏艺》(2024 年)。
黄歆峰,LLCM 现任新加坡印象南洋音乐协会会长,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华乐团音乐总监。此外,他也是新加坡人民协会艺术发展理事会的顾问。他目前也是大马佛教大学客席教授。此外,他也担任大马慈悲基金会“慈善大使”。
1987 年,黄歆峰荣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上海)三等奖,为首位在中国参加民乐比赛得奖的海外人士。1992 年荣获新加坡十大杰出青年奖。1993 年荣获新加坡青年艺术奖(音乐),并获颁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学金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二胡专业。进修期间,受学院之邀请,在《二胡演奏艺术研讨会》上主讲了二胡跳弓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深获赞赏。
由于他在华乐领域的杰出表现,黄歆峰的个人介绍及艺术履历也被收录在 2004 年中国出版的《国乐典藏》中。
新加坡华乐团扬琴首席,世界扬琴协会理事,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香港扬琴总会顾问,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
出生于中国上海,瞿建青 9岁时在扬琴教育家王友德的启蒙培养下开始学习扬琴,也进一步师承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庞波儿、张晓峰等。13岁时,便以出众的音乐天赋被上海民族乐团破格录取,曾担任该团独奏演员兼首席扬琴。曾获上海“文艺新秀”及上海“新长征突击手”(即优秀青年) 称号、1982年中国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表演奖、第14届上海之春优秀表演奖等。1993年举办了《东方乐韵—瞿建青扬琴独奏音乐会》。
瞿建青首演了近代多首有影响的扬琴作品如:《凤点头》、《黄河》、《韵趣》、《帝女花狂想曲》、《望江南》、《船歌与联想》等,亦录制五张个人艺术专辑。她也积极参加于国际扬琴届的盛会,演奏足迹遍及多国。
瞿春泉,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中国国家一级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荣誉指挥。
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受邀担任台北市立国乐团首席指挥。曾担任上海指挥家学会副主席、上海民族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新加坡华乐团副总监及指挥、国家国乐团(今台湾国乐团)专任指挥及佛光山人间音缘梵乐团常任指挥,曾担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兼任教授。
2019年由内政部颁发马偕计划(为台湾文化及教育领域服务奉献20年的杰出奉献者);2020年中华民国国乐学会颁发国乐贡献奖,另与桃园市国乐团合作的专辑《絲竹雅韻》,荣获第32届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2022年荣获第26届台北文化奖之殊荣。
瞿氏曾多次获得大陆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及上海市颁发的各种优秀成果奖、优秀表演奖、创作奖。个人传略先后收录于《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及《中国音乐家辞典》等。
郭勇德是新加坡华乐团首位土生土长的首席指挥。他拥有超过25年的指挥经验,广受“人民的指挥”赞誉。郭勇德于199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随即加入新加坡华乐团任打击乐首席。他从苏黎世艺术大学考取高级指挥文凭,回国后擢升新加坡华乐团副指挥,而担任10年驻团指挥后,他于2023年出任首席指挥。
郭勇德活跃于国际乐坛,在海外享有盛誉。他曾客座指挥上海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和香港中乐团,也曾在欧洲游学期间指挥捷克的多个交响乐团。热心教育的郭勇德,目前也担任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的音乐总监。在2016至2022年间,他也担任鼎艺团的首席客座指挥。他于2015年和2019年分别出任新加坡和香港两地各自最大的包容性乐团——紫色交响乐团和“True Colors Symphony”的艺术总监。
2002年,郭勇德获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青年艺术家奖,他也是国家艺术理事会文化领航发展奖助金(2013)和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卓越贡献奖 (2016) 得主。2019年,新加坡管理大学设立了“郭勇德文化艺术奖学金”,肯定他对艺术领域的贡献。
郑朝吉博士现为新加坡华乐总会会长、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音乐顾问、新加坡狮城华乐团音乐总监,鼎艺团荣誉音乐总监,《回响》吹打乐团音乐总监。他1989年国庆获颁 “效率奖章”,1993年获颁年“文化奖”,1997年获颁 “教育长期服务奖” ,2017年获新加坡音乐词曲版权协会颁发“卓越贡献奖”,2022年获颁“华族文化贡献奖(个人)”,2022年获长三角展演总部颁发“个人先进奖”。
郑朝吉博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多次受邀指挥海外民乐团,以及担任评委。
王辰威现任新加坡华乐团驻团作曲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以及南洋艺术学院兼职音乐讲师、新加坡华乐总会副秘书长,也是 The TENG Company(鼟)研究教育部主任,主笔 2019 年出版的 624 页英文书《鼟华乐配器指南》。
王辰威毕业于莱佛士书院高才班,在校期间七次获学业奖。2009 年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修读为期五年的作曲与音频工程硕士学位,毕业时获颁大学荣誉奖。
新加坡、台湾、香港及澳门的专业乐团经常委约王辰威作曲。代表性的委约作品包括新加坡华乐团 40 多部委约作品及为新加坡教育部创作的 4 首新加坡青年节指定曲。新加坡交响乐团也委约创作了 4 首全国钢琴与小提琴比赛指定曲,并两度在国庆音乐会中呈现其交响乐。2023 年,新加坡华乐团举办《逐梦:王辰威作品专场音乐会》。
王辰威于 2011 年获颁国际青年商会“新加坡杰出青年奖”,于 2022 及 2023 年获颁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年度本地古典音乐奖”,并于 2023 年获颁新加坡国家“青年艺术家奖”。
埃里克·沃森出生于英国,在伦敦圣三一学院接受高等音乐教育,主修钢琴、小提琴、作曲,以及指挥。他在指挥方面表现尤为杰出,获颁里科尔迪(Ricordi)指挥大奖。毕业后,沃森曾担任歌剧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及音乐剧音乐总监。
沃森自1991年起定居于新加坡,并身兼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技师、教育家多职。音乐阅历丰富多元的沃森曾参与的领域涵盖歌剧、音乐剧、影视等。他也曾为多种风格迥异的作品谱曲。沃森于2001年担任新加坡国庆庆典音乐创作兼音乐总监,并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管弦乐曲。2007年,他再度为新加坡国庆庆典作曲、编曲,而此次与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小型印度乐队、马来乐队合作。
2006年,沃森凭作品《挂毯I∶时光飞舞》荣获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比赛首奖。2011年,沃森作品《后果》也在新加坡钢琴与小提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大奖。
自移居新加坡以来,沃森创作了两部音乐剧,分别为融汇西洋乐、甘美兰、小型华乐团的《时间之河》,以及《千梦之地》。沃森在2014年荣获郭宝崑文化艺术奖和新移民杰出贡献奖,并于2016年至2018年成为新加坡华乐团驻团作曲家。2019年,沃森荣获新加坡文化节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
现任新加坡鼎艺团驻团指挥及创团成员之一、亚洲文化交响乐团、南洋乐集音乐总监及吉丰华乐团副指挥。其艺术成就被权威杂志Prestige评选为2024年《Prestige 40 under 40》。
德励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修唢呐,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靳世义先生。毕业后即跟随著名指挥家郑朝吉博士,学习指挥艺术。
2014年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并荣获2014年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术奖学金攻读研究生学位,师从著名指挥家杨又青教授、叶聪先生。2016年,新加坡《海峡时报》报导他为其中新加坡杰出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学金得主,并为其做专访报道。
2019年受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邀请担任新加坡青年行动计划委员(SG Youth Action Plan Panelist),鼓励青年为他们心目中的2025年新加坡愿景提出建议,由青年与社会及政府合作达成。同年带领鼎艺团参与迪士尼电影《木兰》的电影配乐录音。
2020年新加坡电视记录片《我董你:新生代乐团指挥黄德励》介绍其演奏、指挥、音乐旅程。
多年来曾指挥的乐团包括有四川天姿国乐、澳门中乐团、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少年民族乐团、苏州交响乐团弦乐团、香港竹韵小集、加拿大龙吟沧海乐团及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等乐团。2024年受邀指挥香港青年音乐营少年中乐团。
现担任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华乐室内乐团指挥,新加坡华乐总会副财政,唢呐、管学会(新加坡)副会长。
现任新加坡鼎艺团驻团指挥及创团成员之一、亚洲文化交响乐团、南洋乐集音乐总监及吉丰华乐团副指挥。其艺术成就被权威杂志Prestige评选为2024年《Prestige 40 under 40》。
德励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修唢呐,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靳世义先生。毕业后即跟随著名指挥家郑朝吉博士,学习指挥艺术。
2014年考上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并荣获2014年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术奖学金攻读研究生学位,师从著名指挥家杨又青教授、叶聪先生。2016年,新加坡《海峡时报》报导他为其中新加坡杰出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学金得主,并为其做专访报道。
2019年受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邀请担任新加坡青年行动计划委员(SG Youth Action Plan Panelist),鼓励青年为他们心目中的2025年新加坡愿景提出建议,由青年与社会及政府合作达成。同年带领鼎艺团参与迪士尼电影《木兰》的电影配乐录音。
2020年新加坡电视记录片《我董你:新生代乐团指挥黄德励》介绍其演奏、指挥、音乐旅程 多年来曾指挥的乐团包括有四川天姿国乐、澳门中乐团、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少年民族乐团、苏州交响乐团弦乐团、香港竹韵小集、加拿大龙吟沧海乐团及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等乐团。2024年受邀指挥香港青年音乐营少年中乐团。
现担任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华乐室内乐团指挥,新加坡华乐总会副财政,唢呐、管学会(新加坡)副会长。
熊岳﹐著名古筝演奏家。曾先后师从古筝名家曹正﹑张燕﹑项斯华﹑范上娥﹑郭鹰﹑邱大成等。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筝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中国古筝协会学术委员等。
1976年考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任独奏演员﹐并多次以独奏家身份随团出国演出。在1982年及1989年的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及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中获奖。
熊岳多年来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秀丽﹑细腻的演奏风格。自1976年至1992年任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16年﹔1993至2001年任职人民协会华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9年。于2001年移居香港后继续从事演奏及教学活动,其教导的学生在各类比赛及中央音乐学院资格考级中获得优异成绩。另外,她也受邀担任各地古筝比赛评判。
严洁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胡演奏家。中国第一位民族器乐演奏与作曲双学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特邀客座乐团首席。
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与作曲专业分别师从王国潼和徐振民教授。曾录制出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诗弦》、《弹乐》等九张个人专辑及大量音像制品。参加许多世界重要音乐节,并与知名乐团及作曲家合作。荷兰最有影响的“De Volkskrant”报称之为“激情的演奏大师”。法国里昂进步报“Le Progres”评价其显示了对二胡这件乐器音质音色极高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戏剧性、对比性的控制能力。
从教三十多年来,一贯治学严谨, 所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得金奖。
杨受成,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笙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学器学会笙工作委员会会长。 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民乐系管乐教研室主。
197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笙专业,1979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3年毕业留校至今。曾多次赴欧,亚,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学,并参加国内外许多重大演出和讲学活动。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和演奏的独奏曲目,许多被制成CD/DVD,发行海内外。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于2009年7月创办国内首个以笙为核心乐器的乐团-和韵笙乐团。同年11月,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功举办“炎黄杯”首届笙作品作曲比赛,获得广泛好评。在教学中,对笙的演奏、训练以及乐器性能上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方面极为重视,并在气息运用、口内技巧和手指训练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法和体系。
杨靖,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艺委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乐海乐器签约艺术家。
作为演奏家,杨靖多次荣获全国琵琶比赛大奖,荣获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录制出版了数十张琵琶专辑、黑胶唱片和史上第一张低音琵琶独奏专辑;演出足迹遍及五十余个国家及地区。她的演奏朴素、自然、形神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被誉为“当代最具舞台艺术魅力的琵琶演奏家”。她还创建了“杨靖琵琶室内乐团”和“紫禁城室内乐团”,以新的理念和追求,探索了民族文化在当代室内乐中的内涵表现及其跨越地域时空的国际性和时代感,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赞誉和爱乐者的喜爱。
作为教育家,在杨靖的带领下建立了以“传统主课+琵琶室内乐”多种授课模式为特色的琵琶主课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众多学生曾获得了国家级琵琶独奏大赛的重要奖项,并成为多所音乐高校和海内外著名中国民族乐团的业务骨干;发表、出版了多篇学术论文、琵琶教材和中国第一部全媒体琵琶室内乐教程。为琵琶专业主课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独奏、室内乐重奏、乐团合奏的演奏人才协理训练,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型琵琶演奏人才探寻了一条新路径。
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竹笛表演与民族音乐学双硕士,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获得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笛箫大师张维良。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是目前唯一一位在中国内地担任全职竹笛正教授的香港音乐家。
曾举行十多场独奏会,并曾与著名指挥家葉聰、张列、王甫建、刘沙、林大叶、景焕以及新加坡华乐团、广东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合演多部大型竹笛作品。
先后随张向华、李镇、曾永清、黄金成、孙永志、蒋国基、马迪等名家习笛。早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一级荣誉音乐文学士、民族音乐学哲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香港演艺学院攻读竹笛演奏音乐硕士学位,2012年赴北京攻读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香港天籁敦煌乐团艺术顾问、粤乐集结号团长兼艺术总监。创作笛曲《粤竹》与《诗乡》,2023年由中国唱片集团出版发行《听粤—杨伟杰、沙泾珊与广东民族乐团》双CD专辑。2024年,《诗乡》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乃第一首由香港音乐家创作的华乐独奏曲获此殊荣。同年获《亚洲周刊》颁发“全球杰出青年领袖大奖”。
尹志阳八岁跟随父亲开始学习小提琴和笛子,之后师从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孔庆山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1991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1997年10月加入新加坡华乐团,担任笛子演奏员,现任笛子首席。吹管及打击乐声部长。他也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
1989年,尹志阳在全国 “山城杯” 器乐比赛中获得优秀演奏奖,1992年在中央歌舞团选拔中获得第一名。1988年,尹志阳与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次演奏了台湾作曲家马水龙的梆笛协奏曲。他的演绎获得了一致好评。1990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深受好评。1994年担任首届北京中小学生器乐比赛评委,为音乐教育做出贡献。
他还制作了笛子演奏独奏专辑。他在新加坡艺术节和伦敦巴比肯中心的标志性表演《神曲》至今令人难忘。2008年,他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朱践耳的《第四交响曲》,大获成功。同年随新加坡华乐团小组赴英国盖兹黑德担任《阳关三叠》独奏。2009年亦随乐团赴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担任独奏。2010年举办了他的师生音乐会。这些成功的演出,都显示了他出色的独奏演绎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俞嘉是一位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的演奏家。她的教育背景囊括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及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又在中国音乐学院获得了琵琶、阮的双硕士学位,成为较少具有双专业硕士学位的演奏家之一。自1997年起,她加入新加坡华乐团,担任琵琶声部首席至今。
在新加坡华乐团的演出中,俞嘉与多位著名指挥家合作,演奏了多部重要的琵琶协奏曲,如《满江红》、《瑟》、《怒》、《古道随想》、《草原小姐妹》、《花木兰》、《春秋》和《倾杯乐与胡璇歌》等。她还首演了琵琶二胡协奏曲《天缘》和琵琶协奏曲《飞天》等多部委约作品。
2015年,俞嘉在新加坡国际华乐作曲大赛上首演的琵琶协奏曲《狮舞弄清韵》赢得了创作奖第一奖和观众票选第一名的双料冠军,成为新加坡华乐团的一部优秀原创作品,并多次出访演出。
俞嘉还活跃于国际舞台,曾前往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捷克、俄罗斯、丹麦、墨西哥、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进行演出。2023年,她在上海艺术节上演出琵琶协奏曲《文武双全》,2024年随新加坡华乐团前往中国苏州、天津和北京演出琵琶协奏曲《天梯》,广受好评。
此外,俞嘉还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担任琵琶和阮的导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音乐人才。
二胡演奏家赵剑华是新加坡华乐团二胡I首席,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出生中国上海,赵剑华自幼随叔父,著名二胡演奏家兼教育家,李樑学习二胡,并在叔父的严格指导下,他奠下良好的音乐演奏基础。1975 年,他代表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在中国少年文艺汇演(中西乐器)器乐独奏大赛中,赢得最高奖项,隔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会”少儿专场中担任二胡独奏,获得很高的评价。
197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学院,并受教于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闵大师的精心培育下,他在诸多的国际和中国国内重要音乐比赛中获颁多项演奏奖,当中包括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和1985年上海市青年演员汇演比赛中的优秀表演奖,以及“上海之春”演奏奖。
赵剑华的简历也被收录在《中国杰出青年词典》及《中国音乐家大辞典》。他受邀担任独奏的乐团有上海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广播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湾国乐团,台北市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上海爱乐交响乐团,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等。
所有评委名字依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2025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Company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Policy